想要職場道路順遂,先管理自己的情緒

Share Post:

一、確認真實情緒

美國知名的醫療機構梅約診所(Mayo Clinic),在其網站上提供了十個問題(如圖一所示),供上班族檢視自己是否正因為工作,而使得身心出了問題:

圖 1:職場情緒問題檢測

繪圖者:歐芸亘

參考資料:修改自梅約診所(Mayo Clinic),https://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adult-health/in-depth/burnout/art-20046642

如果在上述問題中,有任何一題回答「是」,那就代表您正面臨職場情緒問題。

許多人迫於工作類型或是周遭環境,不得不隱藏內心真實情緒,選擇用較冷靜、理性的態度去應對公司狀況。然而,這樣並無法解決且消除那股負面情緒,長期累積更容易影響工作表現,甚至引發疾病。既然已知道自己有職場情緒問題,那就應該接受它,開始正面檢視、從根本解決,才是有效率的做法。

二、釐清情緒地雷

《做自己的職場情緒教練:用 Bowen 理論鍛鍊您的高情商》[1]一書,將職場的情緒壓力來源分為四大類,提供疲憊的上班族尋找出自己的情緒地雷。

(一)工作價值與自我認同

即便我們在進入職場前,就已經做了職涯規劃,但實際在執行後,可能還是會有不少人對於現況並不滿意。像是因為在面對了現實之後,對自己之前的規劃產生疑慮與難以執行的壓力;或是在工作上,沒有明顯的績效提升、升遷加薪、或是受到表揚等,此時的自我認同感就會降低,情緒也容易低落。

(二)職場人際與競合關係

在職場上與人相處也是個課題。許多人為了避免在職場中產生衝突,在與上司、同事、部屬、其他單位、客戶進行溝通時,即便意見不同,也得將真實情緒拋在腦後,用大家期待的方式理性應對;或是碰到與自己不合的上司,迫於職權的不同,也只能將負面情緒隱藏在心裡;更遑論在職場上本來就存在著各種競爭與合作的關係。許多人在面對如此複雜的職場人際與競合關係,時常會累積過多的壓力。

(三)世代之間價值觀不同

在一家公司裡,同事之間的年齡差距可能很大,然而不同世代間的價值觀不同,看待事情與處理事情的方式也有著極大的差異。許多資深的前輩,總是搖頭認為年輕人只想著實現自我,但年輕世代也認為資深前輩不求突破。這種思想差異,讓處於多代同堂的職場人士,彼此間的矛盾與負面情緒不斷湧出。

(四)工酬與升遷不符期待

薪資與升遷是迫於現實而衍生出的情緒問題。同期進入公司的夥伴如今和自己地位不同,或是因為公司制度所產生的同工不同酬。當自己是處於地位較低、薪水較少的那一方,甚至是已踏入下個人生階段,但薪資還是沒有改善的情況下,心情必定會受到影響。

三、管理自己情緒

美國心理學家史丹利·斯坎特(Stanley Schachter)與傑羅姆·E·辛格(Jerome E. Singer)於 1962 年提出了「情緒歸因論」(attribution theory of emotion)[2]。理論中強調,一個人對自己的生理狀態與情境刺激兩方面的認知過程與解釋,就是形成情緒的原因,因此這個理論也稱為「情緒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3]。這裡將藉由生理狀態、情境刺激、認知過程此三項因素,讓我們對於職場壓力有跡可循,以掌握自己情緒。

(一)生理狀態

壓力會導致腎上腺中的皮質醇(又稱壓力荷爾蒙,協助身體應對情緒壓力)提升。在皮質醇過高的情況下,大腦會使交感神經系統(又稱戰鬥或逃跑系統)被觸發,並提供了比平時更多的能量,讓你處在隨時要戰鬥或逃跑的狀態。然而,實際上壓力是源於工作而不是真正的危險,所以我們就沒有管道釋放這些過多的能量。而長期處於高皮質醇的情況下,還會因為無法負荷這些能量,使人出現健康問題。因此,減少咖啡因攝取、適當睡眠、運動等,皆可降低我們的皮質醇,也是面對負面情緒最直接的應對方式。尤其運動還是對神經系統的一種欺騙(誤以為在逃跑),因此是更有效的調節方法。

(二)情境刺激

我們可以藉由改變會產生壓力的環境,使情緒好轉。像是自己業績總是無法提升,時常沒有得到升遷機會,我們能嘗試直接與自己的上司溝通,請對方點出自己的工作表現哪裡還可以改進。假如是覺得自己總處於工作狀態,不論在家裡或公司都不自覺地盯著手機是否有工作訊息。那請給自己定下一個確切的工作時間,讓自己知道,當過了這一個時間點,自己就真的得與工作隔離、無法再忙於工作,並於這段非工作時間遠離想要工作的環境。畢竟工作的目標是為了有讓自己滿意的生活,工作做好但焦慮無法停止,那豈不是等同於沒達成目標?

(三)認知過程

認知總是處於負面的話,很大原因和自身能力、資源有關。在職場上,想要在認知上改變自己焦慮、產生壓力的傾向,便需要找到自己缺乏的資源與能力,以避免它們占用太多的認知資源。而當我們渴求的能力或者抵禦風險的方法不再是稀缺資源,我們就不會那麽容易感到焦慮了。其實很多人之所以充滿壓力便是因為不夠自信,像是情緒地雷為自我認同、職場人際關係等,可以發現原因根本皆是內心缺乏自信,而這種不夠自信,就會占用了很多的認知資源[4]。因此,不妨可從慢慢增加信心開始。像是打扮自己、從外貌著手,讓您更接近自己喜歡的樣子;或是有力量地模仿一些有自信的人會常做的肢體動作,保持您的眼神、手勢、腳步總是堅定且自信,更多的實用方法皆可以透過網路與書籍等管道找出。只要多使用增加信心的方法,便更能發現自己實際上所有的問題。 逐一消除職場壓力後,希望你未來一意識到有壓力產生時,便懂得做及時的應對處理,而非長期累積。如果面對職場情緒壓力是積極想要改善,而非只用偽裝將其掩埋,請相信情緒一定會有所變化,因為那正是正確的情緒管理方式。

作者:歐芸亘、羅凱揚


[1] 林佳慧、林惠蘭(2020),《做自己的職場情緒教練:用Bowen理論鍛鍊你的高情商》,商周出版

[2] 史丹利·斯坎特(Stanley Schachter)、傑羅姆·E·辛格(Jerome E. Singer)(1962),情緒歸因論(Attribution theory of emotion),「情緒」的理論基礎之一。

[3] Schachter, S.; Singer, J. (1962). “Cognitive, Social, and Phys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State” (PDF). Psychological Review. 69 (5): 379–399. doi:10.1037/h0046234. PMID 14497895.

[4] 成年职场人,谁不是一边焦虑一边生活,https://mp.weixin.qq.com/s/vuHmAGBry18BMYYa9CqmQw

Stay Connected

More Updates

職涯探索與嘗試,一條沒有盡頭又充滿驚喜的路

英國著名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提出了一個有關觀察椅子的實驗。假設20個人從不同方向觀察一張椅子,想必結果是,每個人都對這張椅子有不同看法。換言之,對於同一張椅子,有幾個人觀察它,就會產生出幾種不同的看法。然而,每種看法都是正確的,只是不夠完整。羅素認為,我們永遠無法看見或知道這張椅子完整的實體樣貌,因為我們的知識始終受限於我們的觀點。但是,只要我們願意嘗試繞著椅子仔細觀察一圈,以不同的角度探索這張椅子,便有機會成功運用換位思考的力量,重新設想現實、改變狀況。

Read More »

如果對未來感到迷茫,就用確立人生目標改善吧!

以前有個心理學家組織了三組人,讓他們分別前往三個 10 公里以外的村子。第一組人既不知道村莊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遠,只告訴他們沿著一條路直走就行了。剛走出兩三公里,就開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時候,更有人幾乎崩潰,抱怨著爲何要走這麼遠、何時才能走到。後來有人甚至坐在路邊不願前進,越往後走,他們的情緒也越低落。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