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斜槓前,請先審視斜槓教會我們的事

Share Post:

一、斜槓究竟在紅什麼?

斜槓(Slash)一詞源自於美國專欄作家瑪奇·阿爾堡(Marci Alboher)的著作《一人/多職:工作/生活成功新模式》[1],此概念描述從 20 世紀末期開始,許多人不再只專注於一項職業,轉而享受多職生活。這些斜槓者會用「SLASH(斜線)」表示自己的多重身分,例如:神經外科醫師 / CNN 記者。而根據〈斜槓過時了嗎?2020 年你一定要知道的斜槓族數據大全!〉[2]網路文章顯示,台灣斜槓者人數從 2008 年至 2019 年已增長超過 15 萬人。

此外,《零工經濟來了:搶破頭的 MBA 創新課,教你勇敢挑戰多重所得、多職身分的多角化人生》[3]一書的作者黛安.穆卡伊(Diane Mulcahy),在接受《Cheers》雜誌專訪時提及,目前一份工作的平均週期只有三到五年。因此,就算擁有穩定的正職工作,許多人會選擇持續開發多樣化的工作組合與收入來源[4],為自己創造職涯中的「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5](指在個人本職未達高峰且準備下降前尋求第二職涯的發展可能),以鞏固自己的安全網(如圖1所示)。同時,在科技快速成長的環境下,工作環境也不再受限於時空,使每個人都能更容易地踏入斜槓生活。


圖 1:加入第二曲線前後變化

繪圖者:歐芸亘

參考資料:修改自趙曉璃(2019),《從極簡到極致》,上奇時代

二、斜槓帶給我們的是?

(一)確認人生定位

有個日本留學生到紐約大學攻讀 MBA,並在華爾街附近的一間餐廳打工。某天他被廚師長問起他的人生目標,留學生便直接提到,他要進入華爾街一流的跨國公司工作。廚師長便回答:「我不是在問你的前途,而是人生的目標。」留學生頓時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後來留學生才知道,廚師長原本在華爾街的一家投資銀行上班,但內心其實很熱愛烹飪、渴望有天能成為一名廚師。於是,在某次又加班到凌晨,才結束當天工作的那一刻,廚師長決定走向自己所愛。受到啟發的留學生也開始尋找他的人生目標,最終在獲得學位後,選擇結合自身喜好,回到了日本創辦著名的製藥企業。

對於在進入職場前就已做好職涯規劃的人,可能能從本職得到足夠的成就感。但如果你的人生中仍有許多願望尚未實現,那麼斜槓可能就是個機會。斜槓就像一個人的性格或生活,因為人本身就具有多個面向,有著不單一的生活風格,一份工作不一定足以發揮自身所擁有的價值。

《斜槓青年》[6]一書的作者,也是第一位將斜槓青年概念帶進中國的曠世典(Susan Kuang)提到:「『斜槓青年』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人生價值觀,它的核心不在於多重收入,也不在於多重職業,而在於多元人生。」所以,因為斜槓風潮而心動的你,不妨先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定位吧!

(二)專注眼前目標

某天,獵人決定帶著三個兒子去森林打獵。獵人問兒子們在森林裡看見什麼。第一個兒子說看見了樹、小鳥,獵人說不對;第二個兒子說看見了爸爸、大哥、弟弟、樹、小鳥,獵人還是說不對;第三個兒子說只看見了小鳥。這時,獵人才滿意的點點頭。最終,小兒子也是狩獵收穫最多的,因為他對於眼前的目標保持專一。

面對世界的快速變化,我們很容易受外界影響而改變想法與行動,也有許多斜槓者因為興趣太過廣泛,每件事都想嘗試一下,但總是淺嘗輒止,最終徒勞無功。斜槓極度考驗我們的專注度力。所以在進行斜槓之前,請思考你對自己的本職學能足夠專注嗎?如果似乎略顯不足,不妨先在本職中訓練好保持專注的心態。

(三)做好時間安排

有位年輕人的工作是每天到山上砍柴,即使別人在休息,他仍然一直工作到天黑,期許某天能贏過老前輩們。但不久之後他就發現,明明老前輩們常在休息,為何自己還是贏不過他們呢?年輕人一天比一天努力,但成果一天比一天差。就在這時,有位老前輩問他要不要一起泡茶,年輕人便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老前輩笑著搖頭說道:「真傻!一直砍柴卻不磨刀,有天遲早要放棄的,真是精力過剩。」原來,老前輩們都利用泡茶、聊天的時間同時不斷地磨刀,砍柴的效率當然比年輕人還高。

時間安排是職涯中常見的問題,人人都有想把事情做好的心,但總缺少了做得有效率的訣竅。因此,切記不要窮忙,讓每分每秒都發揮其價值。此外,適度的休息並非浪費時間,而是能對未來好著更好的執行。如果沒有管理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最終病倒,再好的時間安排也無法進行。

(四)累積人脈存摺

美國保險業務員喬•甘道夫(Joe M. Gandolfo),在早年擔任推銷員時,曾請教一位成功人士:「如何像您一樣有如此輝煌的成就呢?」,成功人士回覆說,每當他遇到自己的客戶都會問:「我需要您的協助,你能推薦三位您的朋友給我認識嗎?」,而且這樣的請求對每個人來說並不困難,所以成功機會很大。甘道夫便按照成功人士的做法,使自己的客戶數量以三的倍數不斷增加。後來,也因為他積極交友的態度與努力,甘道夫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一年內銷售超過十億美元保費的壽險大師。

自己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多結交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貴人,相信能為自己的事業少走些冤望路。其中,主動且積極,就是累積人脈最有效率的方法。斜槓是十分看重自己人脈資產的,當你想開啟的斜槓事業與本職相關性低,那麼人脈或許能更快速地讓你的斜槓之路展現雛形。

三、該要如何成為斜槓?

(一)明確了解自己所熱愛的事情

這部分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我們須確認這份所謂「感興趣的事情」是否適合?是否願意全神貫注地花時間深入做這件事?還是僅用於休閒時抒發壓力。如果熱愛程度還不夠支撐成一份工作,那最後不僅影響現有工作成果,甚至還會因此失去一項興趣。因此,我們可以用社會認知生涯理論(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SCCT)[7] 輔助確認事情是否為自己所愛。此理論是將心理學理論應用在生涯、職涯行為中,提供一個理解個體生涯發展的社會認知架構,希望促進對於自己生涯、職涯的靈活度與理解度(如圖 2 所示)。[8]

圖 2:社會認知生涯理論

繪圖者:歐芸亘

參考資料:林蔚芳、賴協志、林秀勤(2012),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模式之文獻回顧,輔導季刊,48(3),50-63

從圖 2 中可發現,最左邊的個人經歷,影響了自我效能與結果預期,進而影響到興趣。而興趣,又決定了選擇目標與行動,進而影響表現領域與成就。

其中,「自我效能」是指「一個人運用自身能力去完成某項工作的信念、達成目標的水平」,此與個人擁有的技能專業程度無關,而與自己能力擁有的自信程度有關。我們可以掃圖 3 的 QR Code,填寫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9]共 10 題,以評估自己的自我效能感。而對「結果預期」如同字面意義,是指自己對工作結果的預期是甚麼?假如唱歌是自己嗜好,這時可能做到六十分就會被稱讚了,但如果唱歌變成了工作,這時就會被要求做到至少九十分。而為了追求好的唱功,有時在途中就容易失去做這件事時滿足感。如果現實工作要求的成果與內心預期不合,那代表這件事還不足以成為職業。

圖 3: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參考資料:問卷寶庫

當確定好這份興趣有足夠強的自我效能與正面的結果預期,才可以使接下來的目標擬定與行動執行成功機率提升,並成就好的工作表現。或許其中會有外在環境因素不斷影響,甚至改變計畫,但至少有過評估的行動想必比一時興起的斜槓好。

(二)接受工作與休閒的模糊界線

當工作量增多、工作內容屬於自己喜好的事、工作環境較為自由的情況下,明確的休閒時間便容易逐漸消失,同時,工作的時間可能大幅增加。所以,要確定自己成為斜槓之後,是否真的能夠享受其中,否則將會難以接受工作與休閒界線模糊的生活。

(三)確保財務狀況能夠支撐生活

由於斜槓的核心不是在賺錢,而是追求更加完整的人生。因此,開始斜槓前的財務能力,至少要能維持基本的生活,要隨時為沒有收入的日子做好準備,不要讓生活困難成為斜槓過程中的阻礙。

最後,斜槓風潮有其魅力所在,確實容易讓人在職場上產生動搖。無論你對斜槓感興趣的原因為何,其中一項可能是因為自己對於現有職業產生疑慮?覺得每個月的收入可以更多、認為本職並非是自己的職涯定位、或是嚮往將專長轉為收入、渴望自由的工作時間與地點、甚或是害怕未來失業沒有工作等。但你真的足夠了解斜槓生活嗎?先思考開始斜槓前的所有細節,並確認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好本職、是否有餘力開啟第二曲線,再開啟斜槓生活,也許是一項更妥善的做法。

作者:歐芸亘、羅凱揚


[1] 瑪奇·阿爾堡(Marci Alboher)(2017),《一人/多職:工作/生活成功新模式》(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A New Model for Work/Life Success),Warner Books Inc

[2] 斜槓過時了嗎?2020年你一定要知道的斜槓族數據大全!,https://reurl.cc/qOjr4q

[3] 黛安.穆卡伊(Diane Mulcahy)(2018),《零工經濟來了:搶破頭的MBA創新課,教你勇敢挑戰多重所得、多職身分的多角化人生》(The Gig Economy: The Complete Guide to Getting Better Work, Taking More Time Off, and Financing the Life You Want!),羅耀宗譯,天下雜誌

[4] 斜槓人生真的適合你嗎?4 個你該有的斜槓思維,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1277

[5] 查爾斯·漢迪(Charles Handy)(2016),《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齊若蘭譯,天下文化出版

[6] 曠世典(Susan Kuang)(2017),《斜槓青年》,圓神出版

[7] 亞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1977),在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基礎上提出

[8] 林蔚芳、賴協志、林秀勤(2012),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模式之文獻回顧,輔導季刊,48(3),50-63

[9] 拉爾夫·施瓦策(Ralf Schwarzer)(1997),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Stay Connected

More Updates

職涯探索與嘗試,一條沒有盡頭又充滿驚喜的路

英國著名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提出了一個有關觀察椅子的實驗。假設20個人從不同方向觀察一張椅子,想必結果是,每個人都對這張椅子有不同看法。換言之,對於同一張椅子,有幾個人觀察它,就會產生出幾種不同的看法。然而,每種看法都是正確的,只是不夠完整。羅素認為,我們永遠無法看見或知道這張椅子完整的實體樣貌,因為我們的知識始終受限於我們的觀點。但是,只要我們願意嘗試繞著椅子仔細觀察一圈,以不同的角度探索這張椅子,便有機會成功運用換位思考的力量,重新設想現實、改變狀況。

Read More »

如果對未來感到迷茫,就用確立人生目標改善吧!

以前有個心理學家組織了三組人,讓他們分別前往三個 10 公里以外的村子。第一組人既不知道村莊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遠,只告訴他們沿著一條路直走就行了。剛走出兩三公里,就開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時候,更有人幾乎崩潰,抱怨著爲何要走這麼遠、何時才能走到。後來有人甚至坐在路邊不願前進,越往後走,他們的情緒也越低落。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