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改善拖延?先馴服衝動這隻野獸

Share Post:

拖延症患者為自己的拖延所苦,卻又無可奈何。我們可以通過動機與拖延學者皮爾斯.史迪爾(Piers Steal)博士所提出的「不拖延方程式」,瞭解使人拖延的罪魁禍首們。在方程式中,史迪爾博士認為越是「衝動」的人越容易產生拖延的現象,因此他提出三種思路馴服「衝動」,分別是築起高牆隔絕的「束縛」、預支一點甜頭暫時「滿足」強烈的慾望以及將誘惑自己的糖果混入「毒藥」。

(一)不聽話的拖延症

拖延,不迅速處理該做的事情,似乎已成為一種流行病,並在社會中蔓延開來,許多人都是拖延症患者。就拿準備考試來說,開始我們總會想:「還有 2 個禮拜考試,我每天複習多少,2 週之內一定可以看完」。但在這 14 天裡,時間總會被各種各樣的瑣事「分走」,然而我們還是每天都這樣安慰自己:「今天太忙了,距離考試還有時間,明天再把進度補回來。」日復一日的拖延,直到考試前一天才又臨時抱佛腳。

拖延並不會給人帶來快樂,反而會帶來惡性循環的痛苦,因為下一件事不會為了前面的拖延而改變截止期限。但總是有一些人,不見 deadline 不掉淚,永遠在最後的時間,完成絕大部分的進度,深受拖延症的折磨。

(二)不拖延的方程式

皮爾斯.史迪爾(Piers Steal)博士,動機與拖延研究領域中的全球頂尖學者,在《不拖延的人生》[1]一書中提出了他研發的不拖延方程式(如圖 1)。

圖 1:不拖延方程式

資料來源:皮爾斯.史迪爾《不拖延的人生》

史迪爾博士認為,「動機」強的人較不會拖延,而對目標能夠完成的「期望」與達成目標所獲得的「價值」越高,動機就越強。時間上的「延遲」也會影響動機,期限越遙遠,動機就越下降;另外,「衝動」更是導致拖延的致命傷。

史迪爾博士在其研究〈拖延的本質(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2]中指出,衝動的人更容易拖延,因為他們會被慾望所干擾,並將注意力集中在令他們分心的事物上,而拖延就是必然的結果。

(三)不衝動的防火牆

如果我們清楚自己會碰上這些強大的誘惑,就能事先建立防火牆來迴避。史迪爾博士建議可以採取束縛滿足毒藥等三種「預先約束策略」來對付衝動,如圖 2 所示。

圖 2:不衝動的防火牆

繪圖者:黃子懿

資料來源:參考皮爾斯.史迪爾《不拖延的人生》繪製

1. 束縛(Bondage):讓自己永遠無法觸及這些誘惑,或至少距離誘惑很遙遠。例如:刪除電動遊戲或拔除網路線,拿出手機的電池,或拔除電視的電源線。總而言之,就是讓自己去接觸誘惑的路途變的艱難。

2. 滿足(Satiation):趁慾望尚未強烈到使自己分心前,以一種在控制之內的方式加以滿足。例如:在行事曆中先安排休閒活動,然後再記下苦差事;更具象的描述就像是我們應該在鍋爐爆炸之前先釋出一點蒸氣。

3. 毒藥(Poison):在誘惑自己的事情中加入抑制的因素,讓誘惑失去吸引力。例如:用一筆令您心疼的金額跟朋友打賭您決不會屈服於誘惑,當您一旦拖延、不努力達成目標就會損失這筆錢。

束縛」就像是護城河,當我們的護城河夠寬、夠深,即便衝動這隻野獸向您奔來也須費一番精力;當慾望不被滿足,就會產生衝動,「滿足」基本慾望可以使衝動暫時平息;「毒藥」就像城樓上的士兵,能夠讓衝動忌憚。

以上 3 種馴服衝動的方法雖有用,但卻不是百分百有效,因為我們無法杜絕衝動與誘惑,這些方法只是讓您比較不容易動搖。事實上,最大的敵人還是自己,即便您為了反制慾望,所以在手機或是電腦下載時間控制軟體,您終究可以將它們從您的設備中移除。但是設法延後自己接近誘惑,隨著戒斷的時間加長,也許您對該誘惑的慾望也會逐漸降低。拒絕誘惑的方法百百種,重點在於我們應該學會馴服衝動這隻野獸。

作者:黃子懿、羅凱揚


[1] Piers Steal(2011),《不拖延的人生》,姬健梅譯,先覺

[2] Piers Steal (2007). 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3(1), 65-9

Stay Connected

More Updates

職涯探索與嘗試,一條沒有盡頭又充滿驚喜的路

英國著名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提出了一個有關觀察椅子的實驗。假設20個人從不同方向觀察一張椅子,想必結果是,每個人都對這張椅子有不同看法。換言之,對於同一張椅子,有幾個人觀察它,就會產生出幾種不同的看法。然而,每種看法都是正確的,只是不夠完整。羅素認為,我們永遠無法看見或知道這張椅子完整的實體樣貌,因為我們的知識始終受限於我們的觀點。但是,只要我們願意嘗試繞著椅子仔細觀察一圈,以不同的角度探索這張椅子,便有機會成功運用換位思考的力量,重新設想現實、改變狀況。

Read More »

如果對未來感到迷茫,就用確立人生目標改善吧!

以前有個心理學家組織了三組人,讓他們分別前往三個 10 公里以外的村子。第一組人既不知道村莊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遠,只告訴他們沿著一條路直走就行了。剛走出兩三公里,就開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時候,更有人幾乎崩潰,抱怨著爲何要走這麼遠、何時才能走到。後來有人甚至坐在路邊不願前進,越往後走,他們的情緒也越低落。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