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應對任務,讓大腦「flow」起來!

Share Post:

心流(Flow)是一種能獲得幸福感的精神體驗且是高效腦部活動的工作狀態。

進入心流有以下四項心法:兼具熱忱專注,以保持最佳狀態、具備一定技能,以主控所做之事、挑戰一定難度,獲得相應成就感、根據任務進度,制定階段性回饋。

進入心流狀態,不只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帶來心靈富足。

為了讓效率提升,我們常常希望能夠一心二用,甚至是一心多用。最好一邊工作、一邊講電話、一邊回 LINE…,如果所有同步的事情都能處理妥當,這確實是一種高效率的方式。但您真的能一心二用嗎?(不如請試著同時「左手畫圓,右手畫方」看看,相信大部分的人,應該都不容易做到。)

事實上,相對於「一心二用」,「專注」反而來的有效率許多。美國匈牙利裔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Mihaly Csikszentmihalyi)[1]提出了「心流(Flow)」的概念。契克森在其著作《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中提到,當人們極度投入到一件事物中時,會進入一種渾然忘我的境界。這時,我們不會有多餘的注意力去感受到自身的飢餓感、疲倦感、以及周遭的動靜等,感覺就像是有部分的意識消失了般。這便是心流,一種能獲得幸福感的特殊精神體驗,同時也是高效腦部活動的工作狀態。

心流與「任務難易度」及「個人技能」有關,如圖 1 所示。

圖 1 心流關係圖[2]

繪圖者:趙弘賓

讓我們看圖說故事。小義是一位積極好學的大學新鮮人。這天,他在課堂上學習新章節,章節的難度對小義來說有點挑戰性,不過他仍然完成學習,並感到滿足。此時,小義有可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是處在心流狀態的,代表他的精神狀態對應著圖 1 的 A 位置。

接著,小義將會遇上兩種情況。

  • 個人程度超過課程難度,使學習者感到無聊

小義大幅度地精進了自己的知識量,使得精神狀態自位置 A 移到位置 C(個人技能提升),小義開始覺得無聊。此時的小義若想回到心流的狀態,那他需要提高課程難度來消除無聊感。像是挑戰一些更艱深的題目(任務難易度提升),才能使精神狀態從位置 C 前進到位置 D(心流狀態)。

  • 課程難度超過個人程度,使學習者感到焦慮

課程難度提升,導致小義的精神狀態從位置 A 移至位置 B(任務難易度提升),小義開始覺到焦慮。這時,小義需要提升自身的知識量來消除這種焦慮感。例如,預習課程、複習課堂所學、或是自學新知識等(個人技能提升),才能使精神狀態從位置 B 前進至位置 D(心流狀態)。

至於該如何進入心流狀態?筆者根據作家劉軒在《大腦衝浪:你只需要一點心理學,衝破人生僵局!》[3]一書中,針對心流現象所談論的內容,整理出如何進入心流的相關心法。

  • 兼具熱忱專注,以保持最佳狀態

保有熱忱,能使人維持一定水準的做事態度,同時也能減緩倦怠等負面情緒所帶來的影響。認真專注,使人心無旁鶩地進行高效率作業,並且讓思維處於極度敏銳的狀態。

  • 具備一定技能,以主控所做之事

此概念對應到圖 1 中的橫軸資訊。培養個人技能的目的,在於能穩定地控制事態發展。而信心來自於努力,持續增進個人技能,會讓人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完成想做的事情。

  • 挑戰一定難度,獲得相應成就感

此概念對應到圖 1 中的縱軸資訊。選擇合適難度的目的,在於獲取最佳的成就感。太容易的挑戰會使人喪失興趣,而過於艱難的挑戰則會讓人怯步不前。劉軒在書中提到,最理想的難度應該是稍微高出個人技能所在的程度,這樣既能維持整體可控性,也能獲得最佳的成就感。

  • 根據任務進度,制定階段性回饋

制定進度的目的,在於可以隨時了解自己的狀況,並針對目前狀態進行即時的調整。 進入心流的狀態,不僅能提升效率,還能帶來滿滿的幸福感與成就感

作者:趙弘賓、羅凱揚


[1]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 TED2004 | Flow, the secret to happiness.

[2] 此圖修改自國立交通大學論文https://ir.nctu.edu.tw/bitstream/11536/80242/3/352703.pdf

[3] 段落改編自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8455

Stay Connected

More Updates

職涯探索與嘗試,一條沒有盡頭又充滿驚喜的路

英國著名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提出了一個有關觀察椅子的實驗。假設20個人從不同方向觀察一張椅子,想必結果是,每個人都對這張椅子有不同看法。換言之,對於同一張椅子,有幾個人觀察它,就會產生出幾種不同的看法。然而,每種看法都是正確的,只是不夠完整。羅素認為,我們永遠無法看見或知道這張椅子完整的實體樣貌,因為我們的知識始終受限於我們的觀點。但是,只要我們願意嘗試繞著椅子仔細觀察一圈,以不同的角度探索這張椅子,便有機會成功運用換位思考的力量,重新設想現實、改變狀況。

Read More »

如果對未來感到迷茫,就用確立人生目標改善吧!

以前有個心理學家組織了三組人,讓他們分別前往三個 10 公里以外的村子。第一組人既不知道村莊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遠,只告訴他們沿著一條路直走就行了。剛走出兩三公里,就開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時候,更有人幾乎崩潰,抱怨著爲何要走這麼遠、何時才能走到。後來有人甚至坐在路邊不願前進,越往後走,他們的情緒也越低落。

Read More »